揚州作為休閑之都,美食街不在少數(shù),但如果想將揚州的美食網(wǎng)打盡,還是去有揚州*美食街之稱的四望亭美食街和小吃聚集地東關(guān)街以及東關(guān)美食廣場,就能將揚州的美食吃個八九不離十。
如今的揚州,再也找不到挑著擔(dān)子賣糖粥的影子了,再也聽不到那敲著竹殼梆子叫賣糖粥在巷子里回蕩的聲音。
看到那熱騰騰、黏乎乎、稠篤篤、香噴噴的甜粥,真饞人啊。尤其是那數(shù)九寒冬的夜晚,哈口氣都會凍成冰霜的日子,吱嘎聲打開門,雙手往棉襖的袖籠里操,夾肢窩底下夾著個青花粗瓷的碗盞,來到糖粥攤子上舀上碗,還沒到家門口,甚還沒到巷頭上,碗稀溜溜、黏乎乎的糖粥就到嘴又到肚了。這既能夠點饑暖胃,又可以養(yǎng)心提神的甜品,飽含著無數(shù)童年的溫馨回憶。
從前,直到解放后的二十年,糖粥這便宜得不得了的市井小品,又是女人做月子、上了歲數(shù)人的保健食品。過去哪個女人養(yǎng)霞子沒有喝過婆婆或小姑子用老紅糖熬的粥啊,老年人的早茶、小中、下午也沒有少喝過,放了晚學(xué)的小霞子更不要說了,即使口袋里頭沒有銅板,擠在那人堆里看看,也過癮啊!剛剛斷奶或奶水不夠飽的“小奶包子(揚州人對嬰兒的俗稱)",在奶粉、牛奶的時代尚未到來之前是少不了糖粥(只取稠稠的米油子,即粥湯)的。
不僅如此,糖粥還是揚州人傳遞喜訊的使者。從前,哪家生兒育女,尤其是頭個(*胎)養(yǎng)的男霞子,“喜三"那天,即生下后的第三天,那是要向家屋前后的鄰居“散粥"的。這粥,就是放糖的糯米粥。有錢的人家,還會在粥里頭放些紅棗子、花生米子、桂圓或糖水桂花什么的。不過,這里頭還有個講究,走街串巷抬粥、散粥的人必須是“全福之人",即丈夫健在、子孫滿堂且沒有跑得過的(即夭折)。
隨著新時代的到來,這糖粥也變得更俏了,那就是大江南北、長城內(nèi)外的八寶粥。
草爐燒餅——zui合揚州民意
想當(dāng)年,揚州的碼頭渡口、城門內(nèi)外、街頭巷尾等要道口,到處都有草爐燒餅的蹤影,它的普及程度就像今天的揚州鹽水鵝樣,隨處可見。